使用单位必读:特定种类设备安全管理核心准则
来源:乐鱼体育网站入口 发布时间:2025-11-26 21:53:57特种设备作为生产生活中的“大家伙”,从电梯、起重机到能承受压力的容器,其安全运作必然的联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作为特定种类设备使用单位,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特种设施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始于购置环节。企业选购时务必严格核查:生产厂商是否持有有效的特定种类设备生产许可证,设备性能是不是满足国家现行安全技术规范标准。此外,在设施安装、改造或维修环节,同样需坚守资质底线,必须要委托具备相应许可资质的单位承接。施工前,使用单位须履行监督职责,督促安装单位向市场监督管理局特定种类设备安全监察机构依法办理开工告知手续;同时接受检验机构的安装监检,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特种设备并非“买了就能用”,依法办理使用登记是法定要求,也是设施安全监管的重要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定种类设备安全法》第三十三条:“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在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三十日内,向负责特种设施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办理使用登记,取得使用登记证书。登记标志应当置于该特定种类设备的显著位置。”办理登记时,需提交特种设备出厂资料、安装验收报告等相关材料,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值得注意的是,登记信息发生变更(如使用单位名称变更、设备移装等)时,要及时办理变更登记;设备报废、停用的,也需按规定办理注销或停用手续,做到“一机一证、动态管理”。
定期检验是及时发现特种设备安全隐患的关键手段,如同为设备做“全面体检”。使用单位必须严格遵守检验周期规定,提前向具备相应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申请检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规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理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一个月向特定种类设备检验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接到定期检验要求后,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及时进行安全性能检验。特定种类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将定期检验标志置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同时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也要定期进行校验。检验中发现的问题,需建立隐患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确保隐患闭环管理,严禁“带病运行”。
特种设备操作规范与否,直接决定运行安全。使用单位必须做到“人证合一、规范操作”:一是操作人员必须经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严禁无证操作、跨岗操作;二是要制定完善的设备操作规程,明确操作步骤、安全注意事项和应急处置方法,操作人员需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严禁违章指挥、违章作业;三是要加强操作人员的日常管理,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和安全警示教育,提升其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要做好设备运行记录,详细记录操作时间、运行状态、故障情况等信息,为设备维护和追溯提供依据。
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是特种设施安全运行的“压舱石”。使用单位需结合自身实际,建立覆盖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体系:一是明确安全管理机构和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落实“一岗双责”,将安全责任层层分解到具体岗位和个人;二是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设备采购、登记、检验、操作、维护、应急处置等各环节的管理规定,形成“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管理格局;三是加强设备维护保养,按照设备说明书和维护规范要求,定期开展维护保养工作,及时更换老化零部件,确保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四是制定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升应对突发事故的处置能力。
最后必须强调,特定种类设备安全管理不仅是企业管理要求,更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定种类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使用单位的安全责任作出了明确界定,对未履行安全主体责任的行为,设置了严格的法律责任。从罚款、责令停产停业,到追究刑事责任,任何漠视安全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代价。希望各使用单位引以为戒,主动自查自纠,落实安全责任。
特定种类设备安全无小事,防患未然是关键。各使用单位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上述基本要求融入日常管理,切实把好每一道安全关口。市场监管部门也将持续加强特种设施安全监察,与使用单位携手筑牢安全防线,共同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关闭返回